登入名稱
密碼
忘記密碼 ?
登入
 
 
職位空缺
轉賬奉獻
奉獻聲明
使用個人資料聲明
總會信
行政部公告
新春期間特別安排
聖經毅行 BTW 3.0
救恩堂水泉澳分堂消息
聖經學校2024年10至12月培訓課程
 
更多
 
教會簡史 本堂介紹 > 教會簡史
 

(一) 1852-1926:巴色時期
(二) 1927-1945:自立時期
(三) 1946-1983:戰後發展時期
(四) 1984-1996:更新時期
(五) 1997-2007:繼往開來



本堂歷史建築簡介

巴色時期 (1852-1926)


韓山明牧師

本堂的歷史源頭可追溯至巴色差會韓山明牧師 (Rev. Theodore Hamberg) 和黎力基牧師 (Rev. Rudolf Lechler) 來華宣教之始。1846年11月,他們結伴來華,分別致力學習客語及潮語,準備向華人宣教。

1847年冬,兩位牧師初次進入內地。韓牧師因見內地佈道的時機尚未成熟,遂折回香港,一面開荒佈道,一面致力編輯客語德文字典;黎牧師則多次進出內地,向廣東境內的潮語人士傳福音,終因屢受攻擊阻撓折返,遂專心向客語人士傳道。1851年,韓山明牧師借了浸信會位於鄰近上環街市,地名「掘斷龍」的兩間破屋,經修葺後,成立「客家聖會」,揭開香港客語教會的首頁。1852年,韓牧師在西營盤成立教會,並請准政府撥地建堂,是為本堂160年歷史之始。可惜兩年後,韓牧師因心臟病不治,於4月間逝世,享年35歲;韓牧師逝世前17日,黎力基牧師的夫人亦因痢疾辭世;黎牧師於短時間內痛失愛妻及親密同工,可見早期來華宣教士所付的代價是何等沉重。


黎力基牧師伉儷

1861年4月,黎牧師返歐述職後攜同新夫人重返香港,在韓牧師較早時領得的西營盤地段興建「四角樓」(即救恩堂現址) 為居所及辦事處,黎師母更創辦女校「巴色義學」,本堂因而是客語教會推動女子教育的發祥地。1862年5月招收新教友、施洗及選立長老,當時共有教友40人。

其後,黎牧師代向港府申請撥地建屋,協助客家人在第三街、第四街 (今之高街) 安居,客人頗受感動,紛紛前來聽道。由於沒有聚會的地方,遂募捐了1800元,購得第三街96號一地興建禮拜堂,於1867年11月9日落成,名為「力基樓」,又稱「巴色會堂」,成為巴色會此後在華宣教事工的根據地,以及本會宣教士來往內地的駐足所。黎牧師1899年正式退休。

1878年李正高牧師受按立為崇真會的首位華人牧師。其後西教士與華人同工有更多配搭事奉,逐漸帶領本堂朝自立發展。

 


自立時期 (1927-1945)

本堂於 1927年12月25日自立,定名為「香港西營盤中華基督教崇真自立會」。後於四角樓的原址興建新禮拜堂,於1931年6月1日動工,至1932年12月24日落成,命名為「救恩堂」。

自立之後,神大大保守了本堂會友渡過二次大戰的劫難。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事起,日軍進攻香港,戰火最激烈時,新堂一、二兩層都擠滿了前來避難的本堂及其他堂會教友。聖誕節當日,英軍投降。日軍正式佔領香港後,竟看中本堂巍峨的建築,視之為港島西營盤的地標,欲徵用為駐紮騎兵的營地。曾恩蔚牧師急召教會領袖商議,經交涉後,蒙神保守,日軍改以英皇書院為駐地。若非神的保守,本堂的肢體實難安然度過這場戰亂。

 

戰後發展時期 (1946-1983)

戰後百廢待舉, 1946年1月,堂董會議決興辦小學,2月收回堂屋,3月議定學校名為「救恩學校」,後按當時需要進一步開辦中學。1950年3月,校董會成立,積極籌建英文下午中學。同年8月,中學正式開辦,兩年間學生人數激增,校董會於是建議徙置舊巴色義學校址的住客,另建一所樓高五層的新校舍。 10月2日,校舍正式揭幕。繼英文中學成立後不久,英文夜校亦於1952年8月26日正式獲准開辦。1954年,由於中小學學生人數不斷增加,課室不敷應用,本堂需再度擴充校舍,遂第二次徙置居於舊樓內的教友。新校於1958年4月10日揭幕。

隨著教育事工的積極開展,中小學均將聖經科編入課程,堂主任曾國英牧師及女傳道周美珍姑娘每週會到兩校的早/午會講道;中學由初期至1972年更獲巴色差會差派外籍女宣教士前來作宗教主任,統籌校內的福音工作。此外,透過基督徒學生團契、福音營、祈禱會、全校佈道會等,不少基督徒老師都很積極地帶領學生歸主。

曾國英牧師上任不久,即留意到鄰近的客族人士因遷居而漸見減少,於是調整策略,轉而以廣府人為主要佈道對象,將主日崇拜分為兩堂,早上十一時為客語崇拜,下午二時為粵語崇拜;信主受洗的人數立時倍增,期間並曾應粵語教友的要求,一度將兩堂崇拜合併,同在上午十一時以全粵語進行。

1953年10月,堂董會議決兩堂崇拜均採用粵語講道,但區議會於1954年3月通過一項議案,指出粵語講道有違巴色總會原來的傳道宗旨,要求本堂恢復客語講道。本堂董事會經討論後,主日早上的崇拜恢復以客語講道,附以粵語傳譯,其他程序如祈禱、讀經、報告等仍以粵語進行。

自戰後至八十年代初的這段時期,本堂教友的來源已逐漸產生變化,教牧同工及長執均看到這趨勢,因而於五十年代在崇拜的方言、時間及形式各方面作出革新,並嘗試以本校的學生及區內坊眾為對象,積極推行佈道工作,開始了由一間客家移民的方言教會,過渡為一間地方教會的第一步;可惜當教會事工穩定下來後,革新的嘗試亦隨之放緩,三十多年來基本上無甚改變。及至八十年代,時代的急劇轉變和年青教友的需要驅使本堂不得不正視再次更新的挑戰。

 

更新時期 (1984-1996)

1984年5月曾國英牧師榮休,由羅祖澄牧師接任堂主任。主日崇拜在當年由客語講道粵語傳譯改為粵語的崇拜,並開設週三晚的研經祈禱會和除夕的守歲祈禱會。另一方面,亦成立兒童聖工部,統籌小學級或以下的主日學、兒童崇拜和初級團契。

1985年,本堂全面整理教友資料,成人會友有721人,孩童202人,共923人。7月起,確立每月首個主日為聖餐主日。

1986年8月,聘任黃小荷姑娘為女傳道,同年11月,舉行第一屆差傳年會,主題為「大使命人人有責」,請到盧家駇牧師主講,並進行首次的信心認獻,目標為96,000元,結果上帝感動會眾同心奉獻和參與,共籌得134,000元。

1987年11月,聘姚健偉先生為男傳道,接替已離職的盧志揚先生。該年亦開始設立「神學基金」,支持本地的神學院和本堂的神學生,而「差傳基金」目標定為150,000元,而實際籌得超過220,000元。為響應華福「佈道年」,曾舉辦「有誰共鳴」佈道會(26-27/9),蔡元雲醫生主講,11月包樂佈道會亦有104人轉介本堂。為強化系統性的培訓,同年開辦「三年半門訓計劃/栽培課程」,此計劃實施至1990年1月調整為三年的課程,至1992年再精簡為「兩年基礎課程」,並一直沿用至今。

1989年12月31日,青年部舉辦50周年感恩會,一眾弟兄姊妹,多在過去的年日在各青年團契成長,大家濟濟一堂,數算主恩。

由於本堂已接納政府之建議,於1992年將救恩書院遷往大埔,本堂遂於1989年12月27日,借用大埔富善村的社區會堂,舉辦聖誕佈道會。1990年1月1日,正式借用本會在富善村之安仁幼兒中心,成立富善分堂,經過兩年聚會,至1992年1月已有70成人、30兒童聚會,並宣佈經濟自立;再過兩年即1994年1月1日,富善堂正式自立,足見神奇妙的大恩。

1990年4月本堂為初中生設立主日上午11:00的少年崇拜。11月起,開始逢週一至五上午6:30-7:15之「六三○祈禱會」。此計劃起先得到很大的響應,大家都很踴躍參加,惟在忙碌的生活中終究不容易堅持,實行了兩年多才結束。

1991年1至8月,羅牧師赴美國福樂神學院進修,由姚先生署任堂主任。羅牧師於9月返任,10月開始,崇拜程序進行改革,簡化為五大段落 (1.進入上帝的殿、2.讚美上帝的名、3.聆聽上帝的話、4.關心上帝的家、5.領受上帝祝福) 效果理想。

12月,堂議會通過物色發展商,合作重建救恩書院舊址,成為一座近六萬呎、設備完善的新小學,與及上蓋的住宅單位。整個工程預計歷時兩年半。

1992年6月,本堂與麗新集團簽署合作協議,重建校舍。9月初,中、小學全部遷出,進行拆卸。在重建期內,救恩小學暫借中環潮人生命堂校舍上課。而本堂由於缺少了校舍和操場,聚會人數曾有輕微下降,但大家都能諒解,並殷切期望未來的新發展。神更感動了何李麗芳姊妹,免費借出第三街靈恩幼稚園上萬呎的課室,每主日讓本堂主日學校開課,本堂仝人深深感激,並滿心感謝上帝。

1992年8月,陳榆先生上任為傳道,而全堂遂步推行小組化,根據羅牧師所著《小組長訓練手冊》,定期培訓新的小組長。經過兩年的討論,4月起本堂行政組織進行大改革,由原本十多個事工部門,歸併為敬拜、肢體、教導和宣教四大部門,並成立行政部統籌教會一般行政事務。這樣的設計,著重行政上的精簡和效率,期望將會眾的時間精力,更好地投向實踐傳福音和肢體相愛兩大使命中。10月,何達培弟兄出任首位行政主任。

自1852年韓山明牧師於西營盤成立本堂,至1992年已有140年,而建堂(舊堂)亦已125年,新堂亦已有60週年。在1992年,本堂特以「同心合一,繼往開來」為主題,舉辦一連串感恩和紀念活動(包括嘉年華會、國內教會訪問團及差傳培靈奮興會),建立歸屬感,承擔前面的挑戰。11月15日是紀念活動的高潮,當日下午舉行「建堂125週年紀念感恩崇拜暨按立牧職典禮」,本堂傳道姚健偉先生受按為牧師,當晚並假聯邦大酒樓舉行堂慶感恩聚餐,有巴色差會會長施民澤牧師伉儷、戴智民牧師伉儷及外地和本港的來賓專誠到賀,本堂會眾踴躍參加,場面熱烈,與會者都滿心感恩。

1994年5月,姚牧師放進修年假,赴美國福樂神學院進修。8月林國彬先生上任,10月顏鉸紅姑娘亦上任為兒童事工傳道。10月職青們成立新的約拿單團。

1995年是教會的拓展年,新校舍已落成,小學於9月正式遷回啟用,聘請杜陳碧麗為校長,並重開停辦已久的幼稚園,由馬巧娟女士為園長。姚牧師於3月底完成進修,重新歸隊。4月中黃埔分堂成立,開始崇拜。另外,羅牧師自編《上行詩集》,以讚美短詩為主,供崇拜及小組聚會時使用。

1996年1月聘請陳維樑牧師為部份時間青少年事工牧者,2月,有黃佩芳姑娘上任傳道,9月又有關錦能先生上任傳道。10月由救恩學校杜陳碧麗校長構思策劃之第一屆家長班正式開課,逢主日上午舉行,為期九個月,有超過100位小學的家長參加,亦導致兒童人數急速上升。家長班的設計,很適合引導未信的家長,每主日探討家庭、婚姻、親子、夫婦相處、教導兒女等課題,逐漸進入一些聖經人物家庭的榜樣,再漸次進入福音。家長的反應十分熱烈,至第一屆家長班結束時,約有30人畢業。他們都很投入學校和教會,彼此建立了互相信任的關係。10月起我們更特為這群家長開設了一個「家庭團契」。

 

繼往開來 (1997-2007)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本堂同樣亦經歷很多重大的轉變。為了更好發展黃埔分堂的工作,羅祖澄牧師要求調職到分堂拓展、開荒。此事經過多番諮詢,終在堂議會中正式通過,同時並委任姚健偉牧師於9月起繼任為堂主任,黃小荷姑娘兼任行政主任,而何達培先生則轉任物業主任。

10月起,又聘得美國福樂神學院應屆畢業生何善斌先生,負責教導事工和早堂敬拜事工。4月起,主日聚會進行大革新。早堂崇拜由上午8:00改至9:15,在形式上有別於午堂,用較精簡、輕鬆、富現代感的敬拜方式進行,反應十分理想,參加早堂的人數和崇拜總人數亦明顯增加。

歷任本堂主席凡17年的夏永樂長老於1998年1月1日榮休,改任顧問長老。3月,另一位前主席、擔任崇真會會長凡22載的張維豐長老逝世,享年94歲。9月起,梁梁慕玲姊妹上任為行政主任。

1999年2月,前主任曾國英牧師安息主懷,享年93歲。5月,總會按立黃小荷牧師為本會第一位女牧師、何善斌先生為傳道,王福義執事為本堂長老。8、9、10月分別有陳偉迦先生、廖五妹姑娘及劉燕霞姑娘上任傳道職,實習傳道李秀櫻姑娘亦於9月正式轉任半職傳道,至此教牧團隊增至共8位。陳偉迦先生主責少青事工,少青崇拜亦於10月改於每週六下午舉行,效果顯著。廖姑娘負責兒童事工、劉姑娘負責教導和門訓事工。10月起引入循道衛理教會為期九個月的《門徒》課程,每星期分三班,共有30人參加。

1999年香港經濟仍處於低谷,本堂因此特設一「緊急援助基金」,為期一年,共支1,035,000元,支持16間不同的福音機構,渡過難關。

8月中,教育署接納本堂的申請,將位於粉嶺欣盛里之中學交與本堂籌辦,期望於2000年9月開課。本堂隨即動員,進行籌劃,包括招聘校長老師職工,與及籌備其他設施工程。又差派黃小荷牧師與2000年中神學畢業之林志光傳道,聯同一群弟兄姊妹往粉嶺植堂。分堂於2000年12月3日舉行開基感恩崇拜,正式開始聚會。蒙神恩眷,在短短半年中,已增長至70多人。

2000年10月,我們重開逢週三晚的全教會祈禱會。11月起,聘請社工陳黃巧心姊妹,為半職見習傳道,專責協助少青事工,特別是「基督少年大使二千」計劃,任期為10個月,黃姊妹於2001年9月進入神學院。

2001年1月,本堂按立關錦能先生為牧師。10月,在本堂服事凡26載之退休傳道周美珍姑娘息勞歸主,享年88歲。除支援粉嶺分堂外,本堂又與深圳寶安觀瀾堂合作,每月至少有1-2隊到該堂分享和協助培訓工作。

2001年底,本堂議決設立傳道助理職位,招聘有心事奉但未受神學訓練的會友,在教會學習事奉,為教會儲備人才。感謝主,尹志輝執事願意放下證券經紀的崗位,於2002年4-9月上任傳道助理,之後進入基層福音事奉學院進修神學。

經過近一年的籌備,2002年9月7日晚上8時正式開設星期六晚堂,內容以釋經講道為主,至今平均有過百人出席。

2002年亦是本堂立會150周年堂慶的日子。本堂仝人一方面感激主恩浩瀚;另一方面更活出美好的見證去榮耀主。全年舉行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包括:長執義工退修會、廣東興寧短宣、宣教培靈會、全教會競技日、歷史講座、出版書刊及平安夜堂慶聖樂晚會等。

堂慶的高潮是11月23-24日之感恩崇拜,分少青、晚、早、午堂舉行,講員為本會前區牧周天和牧師及現任總牧羅祖澄牧師。11月24日晚本堂假海洋皇宮大酒樓舉行感恩聚餐,筵開91席,各方友好嘉賓致賀,氣氛熱烈。

2002年亦是見證我們積極進入社區的一年。本堂成為當年「中西區福音遍傳」基地(10月26日至11月2日),有163位會友參加。每月亦有出隊佈道和醫院探訪。 我們亦有機會參與或主辦大小不同的嘉年華會,向社區宣揚主的愛,計有:3月3日上環行人專區假日嘉年華,負責13個攤位及3小時表演節目,及10月26日中西區遍傳和12月25日上環行人專區之嘉年華會。

在6月份日、韓世界盃足球賽期間,本堂開放副堂,直播廿多場賽事,並於6月30日在本堂舉行決賽日嘉年華會(十多個攤位及表演)。整個事工和平而有秩序,獲得街坊支持和欣賞,每場都有二百多人觀賞,教會亦與社區建立起親善的關係。賽事結束後,我們更有機會上門接觸探訪這些新來賓,之後並為本區街坊開設補習班,並於12月至03年3月開辦「新移民學童啟動班」。在世界盃期間,6月23日下午舉辦老牌粵語片紅星紫羅蓮女士佈道會,吸引了很多長者街坊。我們亦有多次出隊探訪新來港人士、贈及派月餅探訪活動等,都有近百人參加。

2002年10月,夏長老安息主懷,享年88歲。2003年8月底,歷任本堂執事凡36年(1956-92)之鄭茂春長老於深圳老家安息主懷,享年98歲。

2003年10月,梁松波先生上任為家庭區區牧。少青區方面,陸續有鍾燕玲姊妹、彭麗欣姊妹、蔡玉芬姊妹及郭建恩弟兄上任為傳道助理或活動幹事。

3月中,本堂四位教牧蒙神帶領,參加全球華人教牧韓國訪問團,學習恆切禱告和聖靈的工作,獲益良多。7月20-27日,本堂有大小55位參加「訪韓聖會」,翌年(2004年7月)我們更有133位弟兄姊妹參加,深受韓國基督徒的禱告和委身感動。由8月起,週三晚祈禱會漸漸由原來20-30人參加的景況增加到70-80人,12月17日更突破100人,達129人。11月28日及12月31日曾舉行通宵祈禱會,分別有68人及194人參加。祈禱會成為一受歡迎的聚會,是一星期中間心靈的綠洲 (mid-week-service),而不同的牧區亦自發地於週一至五及主日舉辦晨禱會。

2003年3月中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疫潮,我們發動會眾為香港祈禱,並於3月30日舉行大清潔,4月6日「行區祝福禱告」,又與聖雅各福群會合作,致送抗炎清潔用品予192個困難家庭,並於整個5-6月,發動會眾寫謝咭和拍關懷短片鼓勵醫護,又每週送湯予瑪麗醫院SARS病房的醫護人員、每週送抗炎藥品予聯合醫院之工友,這些行動都幫助信徒在挑戰時刻活出信仰,亦大大提高我們關懷社區的心。

6月15日本堂利用父親節下午舉辦「洗樓大行動」,幫助本堂鄰近幾座唐樓清潔和洗樓梯。9月14日我們發動中西區各教會,與民政署合辦「清潔日」,本堂有超過200人參加,與其他教會400多兄姊一起,在本區各點清理垃圾、翻新後巷、髹油漆等,成為震動社區之一大盛事。2004年1月18日本堂亦再有近百兄姊,參與油漆後巷、清洗樓梯和探訪獨居長者。

經過多年等候禱告,半年試辦,本堂基督少年軍第150分隊終於在2003年12月14日成立。初期只有初級組共26位隊員、5位導師,1年後再開中級組,連導師現已超過100人。

2004年8月,本堂成立救恩服務社(一個社區服務單位),聘請社工張瑩瑩姑娘,又招募義工,為坊眾及弱勢群體提供服務。同時繼續發動弟兄姊妹多次積極參與民政處及社會福利署之滅蚊行動、環境保育工作、洗唐樓活動、社區清潔行動及探訪獨居長者,以愛的行動見證主,得到社區及街坊的認同和肯定。

2004年8月有關紹鴻先生、黃巧心姑娘和王富昌先生上任傳道職。9月何善斌先生受按立為牧師、蕭壽澄執事為長老。

2004年12月26日,本堂破天荒總動員,借用佐治五世公園球場,舉辦「奇妙平安在本區」聖誕嘉年華,參加的坊眾絡繹不絕,喜氣洋洋,一同享受和慶祝救主降生的欣悅。

2004年,神帶領劉燕霞傳道在本堂發展讚美操事工,我們亦有機會於教會、神學院、聯會及中西區嘉年華等不同聚會中分享讚美操的事奉。由2006年2月起,逢週一至四及週一至五早上分別在佐治五世公園及卑路乍灣公園,有本堂讚美操團隊透過詩歌、舞蹈讚美主,漸漸吸引到街坊參加並信主。

2004年開始,本堂教牧及義工每年多次組團,往海南島與當地教會合作,進行培訓,滿有成果。2005年底,本堂又開始往閩西五個客家縣市的探訪和培訓工作。

2005年2月、8月及10月分別有文偉坡先生、周家邦先生及尹志輝先生上任傳道職,3月亦擢升會計麥鑑昌弟兄為副行政主任。

2005年2月耆英區改名長青區,並每月一次舉辦長青崇拜及團契,一年後增至每月兩次,至2007年4月更擴展至每主日舉行,平均有百多人參加。同時恆常探訪本區多間老人院,進行佈道,有多人決志並洗禮。此外,有35位長者參加每週的「天國耆兵」長者門徒訓練,成為火熱的佈道精兵,每年並組團往內地短宣。

家庭區於2005年2月分為A、B兩區,再於3月成立路得家,服侍一班單親的姊妹,又發展男士事工,舉行多次「天國英雄盛會」,形式有講座、餐會及營會等。

少青區亦於2005年3月分拆為少年及青年兩區,並於當年7月23日開始,逢週六下午2:30舉行少年崇拜(中學生)、5:00舉行青年崇拜(大專或以上),現兩區每週各自平均有超過百位青少年出席。

2005年7月15-17日本堂首次假嶺南大學,舉行全教會夏令會「愛心重整營」,約有300位弟兄姊妹和100位兒童參加,一同學習實踐跨代的愛心功課,還有家人在聚會中決志信主。2006年,本堂亦同時同地再辦「親父營」,共484人參加,亦效果美滿。

2005年12月25日,本堂再次借用佐治五世公園,舉行聖誕崇拜暨嘉年華會,主題為「讓愛在西區走動」,吸引約二千位街坊觀看各表演節目及參與攤位。2006年12月25日,我們第三度假該公園,舉辦「上帝有愛、人間有情」聖誕音樂會。

另一方面,救恩服務社經過年多的發展,已凝聚了過百會員和本堂很多義工,每月定期為坊眾舉辦不同的活動和各類服務,得到很多坊眾支持,成為聚腳和發展分堂的基地。2006年4月30日開始,每主日上午11時,都舉辦西區分堂的敬拜聚會。感謝神,每次有40-50人參加,並有坊眾受洗和轉會加入本堂。

2006年1月,梁松波先生、關紹鴻先生、王富昌先生及黃巧心姑娘於總會受按傳道聖職。同年8月,陳偉迦傳道放進修年假,往美國三一神學院攻讀神學碩士學位,為期一年,其夫人陳黃巧心姑娘亦辭任少年區區牧,隨夫赴美,少年及青年區事工由周家邦先生全權負責。2007年9月郭建恩先生受聘傳道職。此外,韋欣欣姊妹和柳昭明姊妹則分別於2006年7月及2007年1月入職為傳道助理,至今教牧團隊共有13位全職及1位半職教牧、和3位傳道助理。

2007年1月,劉燕霞傳道於總會聖職典禮中受按立為牧師,文偉坡先生、周家邦先生及尹志輝先生則受按傳道聖職。

由於事工的發展,2006年4月起,本堂實行以「讀卡器」點名,鼓勵會友參加每堂崇拜都以「會友證」讀卡登記,方便統計和聯絡。此外,禮堂亦於暑期進行燈光投影及攝錄工程,於8月竣工,在照明、影像攝製和影片投放上都大為改善,使聚會的影音效果大大加強。而且,得到本堂資深長者金曾蒲倩姊妹慷慨奉獻Rodgers T968電風琴一座,本堂萬分感謝,並於2006年10月15日在午堂崇拜中舉行感恩奉獻禮。

由於聚會地方不敷應用,本堂由2007年4月起鼓勵會眾在主日不再駕車回教會,僻出本堂地庫停車場為一多用途活動室,長青崇拜亦由2007年5月起每主日使用該處聚會。此外,主日各堂崇拜即場轉播亦由地下小組室搬往副堂,以便容納更多參加者。2007年1月,上帝又讓我們租用高街50-52號恆陞樓2及3號舖,起名為「救恩廣場」,以舒援週末聚會地方的緊張。

神在救恩堂歷史當中,向祂兒女所施的恩典和憐憫,真是數不勝數!我們深深的體會,神豐盛的慈愛和救恩,祂是一位慷慨的主,祂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我們願意存心感恩,摯誠向主盡忠,榮神益人,願主加力幫助我們!願一切榮耀頌讚都歸與至高的上帝!




更新日期:2022年11月01日
自2015年10月22日的到訪人次:000027161
© 2024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網頁設計及維護 科擎科技有限公司 (IGT)